找到相关内容70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应学会吃亏与忍让

    孔子说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。”古人还言:“宰相肚里能撑船。”因此,我们遇事不要斤斤计较,要忍让、宽容,把心胸放宽些,这不但是人格涵养,也是一种处世哲学,这样,看起来是吃亏,实是利己、积福。尤其是...

    佚名

    |忍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2/2032473068.html
  • “福慧爱心奖助学金”颁发仪式在陕师大举行

    ”进行了精采的阐释,勉励同学生涵养起感恩心、奉献心、无畏人,指出“菩萨”就是那些无私地帮助他人的人,而能改变我们命会的最大的“菩萨”,则不是别人,而是我们自己!   研究生处副处长荆峰先生宣读了获奖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福慧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5/0945359361.html
  • 佛教联语

      1.平日深涵养 临时见工夫   2.现境虽有善恶 转变在乎自己   3.业力由心转变 善根在人栽培   4.生来之福有限 积来之福无穷   5.无智空长百岁 有德不在年高   6.水流原归海 月落不离天   7.六道是苦海 三宝是慈航   8.庄严三宝地 接引十方人   9.青山原不动 浮云任去来   10.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  11....

    佚名

    |对联|格言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1/11172720317.html
  • 亚健康

    涵养。根塞掘伸以接摩。神昏也起而轻行。心散也坐以返照。常教身心令自在。莫刻责其心而令疲劳其身。   如是方便如是安心。然后稍从缓缓地渐着惺惺眼。返照须看大法未明之地。不急。急则使气而惨。不缓。缓则教心...

    明一法师

    |健康|心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16174626133.html
  • 弘一大师文集:格言别录

    临深履薄处得力。  ○谦退是保身第一法,安详是处世第一法,涵容是待人第一法,恬淡是养心第一法。  ○刘念台云:“涵养,全得一缓字,凡言语、动作皆是。”  ○应事接物,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,才见涵养。  ○刘念台云:“易喜易怒,轻言轻动,只是一种浮气用事,此病根最不小。”  ○吕新吾云:“心平气和四字,非有涵养者不能做,工夫只在个定火。”  ○陈榕门云:“定火工夫,不外以理制欲。理胜,则气自平矣。”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15439423.html
  • 生活的层次

    误乐、需要运动,让精神生活得愉快泰然。  第三阶层的生活,是艺术的生活:有了精神的生活外,还需要合艺术的生活,例如文学、音乐、绘画,人们需要这些来涵养自我的心灵,来增加品味与气氛,以不落于低俗。  第四...

    颜佳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24740957.html
  • 发扬佛教优良传统

     因为僧人是住持佛法的,所以要求戒德俱臻。不但要有丰富的佛学知识,还须具实际的修持涵养功夫,也要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,否则不足以承担启蒙在家善信之责,更难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。  开放寺院必须清净庄严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0142956.html
  • 读《华严经》随想

    ,在中国受到良好的效应和理解,由此也可见中华文化的容纳气魄与涵养程度。  在华严宗,五位祖师是最具代表性的,为中国传播华严学派的主要宗匠,是故围绕华严经完备华严学说的典型人物,由此而展开法界缘起论的...

    正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5946303.html
  • 如何实践布施行门

    冷淡的态度正是滋养慢心的温床,令我们的生活无可避免地愈来愈封闭。魏征曾谏唐太宗言:“竭诚则胡越为一体,傲物则骨肉为行路。”彻悟禅师亦云:“未成佛果,先结人缘。”要想拥有宽广的天地,先须涵养宽广的心胸。能...

    见昙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1547296.html
  • 慈悲润生

    至团体社会、城邦国家,甚至与大自然的关系,都和我们这一念慈悲心息息相关。  所谓“此能自行,复能利他,亦能庄严菩提之道”,慈心的涵养,不但化解了自身的嗔毒之害,也利益了一切有情众生,更是成就无上菩提的...

    见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0348602.html